台北髮廊 lca  

底片拍的少了。趁理大人頭時也帶上了小人頭 。在台北,理髮是一種簡單的放鬆....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水墨6  

蒼鷺  tokina 400mm f/5.6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mlb11.JPG  

最近愛上了飛羽,總是一有空就往河邊跑。某日聽說華江橋附近有候鳥過境,想說就帶了600mm的鳥炮去逛逛吧。當天下午也是忽雨忽晴的,鳥沒遇上幾隻,回程在華西街用餐時卻正好遇上了.......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翠鳥2.JPG  

原來在分類學鳥綱當中有個目叫佛法僧目,翠鳥就屬於佛法憎目底下的翡翠科。聽說全台只有五種,照片裡這一隻是最小也最常見的一種,別名魚狗、釣魚翁。拍攝地點是雙溪河濱公園,就是仰德大道派出所那一段。這附近的河道最近在施工,清理掉恨多河邊的植物,擔心以後可能不容易看到了。IMGP0287.JPG  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雨天.JPG  

忽雨忽停的秋天,河邊的麻雀和白頭翁熱鬧的接待遠處來的訪客。不是很愛拍麻雀的我,在樹下停好單車,揹著相機撐著傘。在觀景窗內捕捉到這隻洗過澡似的,很可愛的麻雀。前景的綠有一部分暈在背部的鳥羽上,讓印象裡灰色小鳥變的鮮活起來。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這是一台很少見的相機,生笧餘60年代初期,過片桿和PETRI 7有點類似,體型則大了一號。以贈品的方式入手,拼拼貼貼後,居然還能用!!!45mm/f1.8的鏡頭 B-1/500的快門 值得好好玩一玩。其實光她雄偉的測光結構就已經值回底片錢了。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ee1.jpg  

這是1965年生產,使用晒元素測光的相機,配備40/2.8的鏡頭,外型若和同年代的大廠品牌機型比較,感覺較別緻些。60、70.s的相機大多把iso控制設在鏡頭旁,konica 後來的機型也不例外,yashica  G 系列iso轉盤雖然也做在機頂,感覺卻複雜多了,完全不同於DELUXE的一目了然。機頂這部分的排列是這台相機我最歡的地方。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是 1973 年生產的yashica electro 35 ccn ,我覺得 對這個廠牌來說,CCN 應該是具有特別意義的一台相機,畢竟35mm/f1.8 的RF並不多。在yashica所生產的RF中我所知道的就只有ccn的前身1970 的35 cc 這麼一系列兩台而已..........。其餘不是45mm 就是40mm這兩個焦段的鏡頭...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

最近我那鐵板燒級3.4G的p5-pro 終於燒掛了 在修復之前只能用烏龜慢的舊筆電掛網。網速和尼古丁成反比的我就比較沒興致上網,但按滑鼠的食指可沒閒著,還是拍完了好機捲底片..^^。我想..著迷底片機應該不需要太在意他的螢幕效果,重點應當放在沖印品質上才對。當然還有那些凝聚無數智慧充滿奇想巧思的機身上....。數位可以說是實現了攝影人的夢,用不完的底片、自動iso、高速連拍對焦、即時預覽養眼不外流....。真是說不完的好處對吧?那為何還有那麼多人用底片機呢:-)))))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IMG0965.JPG  

費了一般功夫才把這顆鏡頭改成NIKON的卡口。看看電腦手機,有時想想還真恨這些規格類的東西,不像上帝造人就簡單的多,不管年代遠早,高山流水,一直都只有兩種規格。  鏡頭改裝後這是第一次的試拍,看看EBC 變焦老鏡的表現如何?

方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1 2345